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建筑业要推广绿色建筑、绿色施工,着力用先进建造、材料、信息技术优化结构和服务模式,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压缩和疏导过剩产能。”建筑业“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明确:“支持大型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通过推进政府投资工程组织实施方式的改革,出台有关政策,引导推动有条件的大型设计、施工企业向开发与建造、资本运作与生产经营、设计与施工相结合方向转变”。这就为建筑业新时期转变发展方式,实施建设工程生产方式的第二次变革指明了方向和途径。 项目法施工:建设工程生产方式第一次变革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建筑业学习“鲁布革”工程管理经验,提出在企业内部“按管理层和作业层两个层次组织施工,逐步改革单一施工的劳务型企业模式,建立一批具有科研开发、工程设计、建筑施工、设备采购等综合能力的工程总承包企业”。20多年来,建筑业以“项目法施工”为突破口,实现了建设工程生产方式的第一次变革,并在变革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又与国际接轨的工程项目管理基本框架体系。 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工程生产方式的第二次变革 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作出了“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部署。结合我国建筑业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大突出矛盾:一是极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导致产能过剩和产业集中度低;二是传统的建筑生产方式仍然困扰着建筑业的持续发展,很有必要进行第二次深刻变革。 第二次变革必须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来研究探讨我国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和企业转型升级。关键是要创新“一个理论”,明确“两个竞争”,实现“三个提升”,把握“四个走向”。 “一个理论”,就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围绕工程项目的建设目标,丰富、提升“项目生产力”理论的内涵。以生产组织和管理方式为核心,以技术进步与管理创新为支撑,以生产要素和资源优化配置为基础,反映以人为本和“低成本竞争,高品质管理,新方式发展,增综合效益”的社会化大生产。 “两个竞争”,就是要将目前建筑企业在工程投标中,注重降低造价的费用竞争,转向企业技术先进、管理创新的竞争;将市场准入企业资质高低的竞争,转向品牌企业和项目管理人才职业化水平高低的竞争。 “三个提升”,一是以项目经理责任制为核心,加强项目团队建设,提升工程项目的管理水平;二是以建筑节能、绿色施工为内容,加强建造过程管理,提升工程项目的综合效益;三是以行业培训为重点,强化劳务层管理与建设,提升行业全员整体素质。 “四个走向”,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面对新的形势,我国建筑业出现了由传统产业管理向运用信息技术,提升企业现代管理优化升级的新走向;项目管理以现场为主的多专业管理,进入了以工程全寿命周期项目集约化管理为趋势的新走向;建设方式以施工总承包转向工程总承包管理的新走向;从“三位一体”的文明工地管理,上升到以创新项目文化建设为标志的新走向。 推行工程总承包:抓住优化结构和服务模式的“牛鼻子” 在上述“四个走向”中,如果说推行项目法施工是建筑业第一次生产方式变革的关键,那么把握住推行工程总承包就是抓住了第二次生产方式变革的“牛鼻子”,从而促进建筑业企业结构调整和服务模式的升级。 推动工程总承包与对外承包工程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实施国家“走出去”战略的必然选择,也是新形势下建筑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进一步发挥建筑业支柱产业地位和作用的战略要求。同时也是建设行业深化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 但现实情况是工程总承包缺少法律定位、市场准入缺乏监管机制、招标投标无法可依、业主认可度低等,严重制约了工程总承包的发展,亟需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等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首先是社会各方要加强配合,打破部门、行业、地区的界限,按照“市场需求、政府引导、行业推动、企业自愿”的原则,鼓励大中型设计、施工企业利用自身优势,拓展服务功能,创建一批资金雄厚、人才密集、技术先进,具有科研、设计、采购、施工管理和融资等能力的大型工程公司和“龙头”企业。 三是循序渐进,试点推进施工图与方案设计相分离,使施工图设计逐步位移总承包单位,为总承包商实现设计施工一体化,优化施工方案,实现节能、节材提供二次深化设计空间。 四是面对国际市场“大项目、强业主、高投资”激烈竞争的挑战,积极支持鼓励企业间联合经营,推进工程总承包。 在总体目标上,就是要通过建筑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建设工程生产方式的第二次变革,真正使建筑业从根本上转变成为一个高贡献率产业,一个低碳绿色产业,一个自觉履行社会责任、被社会尊重的诚信产业,一个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管理创新水平的现代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