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排摸受污染土地,“十二五”南大、桃浦等原工业用地将开展土壤修复。 近期,以广东出现镉超标的“毒大米”事件为导火索,土壤污染话题重新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国家环保部25日披露,2006~2010年开展的土壤调查表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发达地区,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局部或区域性土壤环境质量下降现象。 重金属化合物污染土地 城市当中遭受过工业污染、重金属污染的土地,被称为“棕地”。 国家环境保护城市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固体废物与土壤环境研究所所长罗启仕昨天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不少被污染的土壤内含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或是一些具有放射性的元素,它们能够穿过水泥地,进入到地表环境中。“一些化合物会污染地表土壤,一些化合物则会进入空气,进而通过口鼻进入人体,还有一些有害物质甚至能够直接被皮肤吸收。” 虽然目前还无法确定究竟有多少这样的小区存在,但这样的危害足以引起人们的注意。 而另外一个常常被城市居民所忽视的问题是土壤内的重金属物质。一般来说,建筑物都会用水泥等物质对地表进行硬化处理,能够有效隔离大多数的重金属。但由于上海的地下水位较浅,通常只有1米到1.5米,因此埋藏在地下的重金属可能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并通过地下水的流动造成污染物扩散。 修复资金:谁污染谁治理 对于普通市民来说,更关心的是,“如果我家住在化工厂附近,而这块土地已被污染,该如何治理?” 目前本市正在排摸受污染土地,并通过建立不同行业、不同污染类别的土壤数据库,逐步实现动态跟踪管理和信息共享。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日前透露,包括石油化工、冶金、橡胶等高污染企业的用地已经被纳入。上海环保“十二五”规划显示,未来五年,本市将在南大、桃浦等区域的原工业用地重点开展土壤修复工作。 在今年5月份的上海市政协召开的重点督办提案专题协商座谈会上,市环保局负责人表示,未来上海将严格项目审批,一旦确定土地被污染,未明确修复主体前不得进行土地流转。在建设项目环评审批中要求新建、改建、扩建工业项目开展土壤监测,纳入竣工环保验收。同时,本市还将探索建立土地土壤污染修复资金保障机制——按“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由政府督促企业落实土壤污染治理资金;按照“谁使用、谁负责、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无主土地的污染,则由财政出资修复。 摘录自腾讯房产上海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