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艺术宫选址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改建完成后,中华艺术宫将成为总建筑面积16.6855万平方米的艺术博物馆,展示面积达6.4万平方米,拥有阳光展厅、专题展厅、“名家馆”等27个展厅以及影视报告厅、公共艺术图书馆等功能设施。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选址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未来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是中国大陆第一家公立的当代艺术博物馆,将以收藏、展示和陈列1980年代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为主。2012年开馆之后,该馆还将成为“上海双年展”的主展场。 10月1日,轨交8号线周家渡站将更名为中华艺术宫站。同时,“东方之冠”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也将正式更名为中华艺术宫,有着大烟囱标志的世博城市未来馆将更名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两馆将于国庆首日开馆试展。 时间已进入倒计时。大众翘首期盼中,世博会两大建筑地标也将“转身”为后世博时代的城市文化地标,但鲜有人知道它们缘何“转身”,如何“转身”的背后故事。 源起:美术“高地”遭遇发展瓶颈 科学的决策是成功的基础。 中华艺术宫和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建设决策与上海对中央精神的贯彻、对城市发展的思考、对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推动紧密相连。2008年,市“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深入推进,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在对上海文化发展进行大调研的过程中,“要在更高层面上考虑文化发展和繁荣”的思路越来越清晰。与此同时,美术界有关“上海美术事业高地的形成,迫切需要解决展示场地窘迫的问题”的呼声,引起了市领导的关注。 作为中国近现代美术的摇篮,上海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良好的创作基础和丰富的作品收藏,但展览展示场馆不足尤其是大型艺术博物馆的缺乏,却成为制约上海美术事业发展的瓶颈。调研座谈会上,在听到专家学者的紧迫呼吁后,市委领导表示:问题应该解决,但要有切实可行的方案。 市委宣传部领导亲自统筹,市文广局迅速反应,在此前已牵头组织各方专家深入研究、积累了大量材料的基础上细化完善,于2009年初拿出了一份详尽的方案,提议建设“上海大艺术宫”。 但到底是改建还是新建?选址何处?如何定位?思考随之而来,问题也相伴而生。解决的时机似乎尚未成熟。 突破,来自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 “世博会是一场世界文化的盛宴,它让我们欣赏到文化之美的同时,更深刻感受到文化的力量。世博园区的后续开发,不能轻易放弃园区因举办世博会所形成的文化气质和品牌效应。”后世博效应的讨论中,这样的观点得到普遍认同。但真正要在巨大的商业利益和推进公共文化建设两者之间做出取舍,非远见卓识者难以痛下决心。 发展:科学决策助推文化地标 上海的决策者们并没有太多的犹豫。2010年9月3日,上海世博会即将进入尾声,市委又一次研究世博园区后续开发利用方案。市委书记俞正声明确指出,园区的后续开发利用一定要考虑文化特性,要舍得拿出一些区域、场馆发展文化事业,并指示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就这一问题开展可行性研究,形成方案。 2011年4月14日,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深入到上海美术馆调研,在了解到数以千计的珍贵馆藏艺术品因展示场地所限而难以常年固定展出,韩正无限感慨,他表示,丰富的馆藏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应该充分发挥价值,我们要创造条件最大程度向公众开放,向世界开放,并指示规划部门要抓紧研究选址改建或新建大型美术场馆。 2011年5月7日,在又一次世博园区后续开发利用专题会上,俞正声明确指出,中国馆不宜再作商业开发,而应该考虑文化用途。 在此之前,市领导殷一璀、杨雄、屠光绍、杨振武等也就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建设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紧锣密鼓的调研。在与上海艺术界、规划界和建筑界专家学者的不断互动中,大家形成了共识:把世博会城市未来馆改建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是最佳选择。 而中国馆改建为中华艺术宫则又经历了更周密的论证。2011年6月2日,韩正主持召开上海近现代、当代艺术展览场馆选址工作专家座谈会。座谈中,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院院长许江,中国美协副主席、上海画院院长施大畏,上海美协副主席、艺术评论家卢辅圣等与会专家一致表示:两馆的建设将改变中国在世界美术格局中的地位。专家们的信心和期盼彻底打动了与会各方,市领导进而明确指出,大家的认识已逐渐统一到中国馆应该成为艺术展示的殿堂,市里全力支持,请大家再作细化论证,更进一步完善实施方案。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中国馆仅建设资金就将近25亿,加上土地价值和世博会带来的全球性声誉,其商业价值可想而知。如今要拿出来作公益性文化设施,需要的不仅是勇于割舍的魄力,更要有高瞻远瞩的智慧。 又是一轮严密的论证。2011年9月和10月,市文广局两次组织全球美术家咨询论证会议,围绕中华艺术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布局、策展、定位、推广等工作出谋划策,研究论证。 万事俱备,喜迎东风。 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11年11月11日至12日,九届市委十六次全会召开。全会一致通过的《中共上海市委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郑重提出:重点建设或改建中华艺术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世博会博物馆、上海儿童艺术剧场、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虹桥国际舞蹈中心等市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全会闭幕次日召开的上海“十二五”期间重大文化设施项目建设情况新闻通气会进一步明确宣布:经过反复论证,上海市委、市政府决定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改建为中华艺术宫、城市未来馆改建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改建:争分夺秒打造艺术殿堂 改建,不是一句空话。 自2011年12月26日中华艺术宫和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改建工程启动以来,市领导及市委宣传部、市文广局高度重视两馆改建工作。市领导多次到园区实地考察,召开会议协调推进两馆项目。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影响大的形势下,世博发展集团根据市委宣传部、市文广局的要求,在市有关部门的指导、帮助和支持下,发扬世博精神,克服困难,敢于担当,协调各方,在保证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全力以赴确保两馆改建工程进度。 十个月的时间,从外表看,中国馆和城市未来馆依然“平静”如常,走进里面,大量工人马不停蹄地根据设计图纸的要求,进行各项改建工作。 中华艺术宫由原中国国家馆和省区市联合馆改建而成,总建筑面积为16.68万平方米,共设立27个展厅,展示面积达6.4万平方米。尽管中国馆在建造之初就是按照展览馆的标准设计,这给对其“升级”为中华艺术宫的改建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改建的“难点”依然存在。世博集团副总裁席群锋告诉记者:“由于艺术宫的设计原因,许多机械设备都很难运进馆内,改建工作后期中很少用到机械,几乎都是用人力把建材运进馆内再重新组装。同时,还要对许多细处补装加固,这都需要大量人力。” 2012年3月底,中华艺术宫全面完成拆除工程,4月上旬完成结构构架改建工程,6月底完成建筑改造工程,并进行设备调试。 比起中国馆,城市未来馆的内部“手术”似乎动得更大。未来馆按照全新要求,把原工程拆除再行改建。施工队把原建筑的屋顶拆除,从空中把机器设备运入建筑中。“升级”后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改造后的建筑面积为4.1万平方米,其中艺术馆分高、中、低三个区域,展示面积达1.5万平方米,共12个展厅。 改建时间紧迫也是当代艺术博物馆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改建工期非常紧,5、6月才完成结构改造,6月以后正式进入装修阶段。这其中最辛苦的就是工作在工程第一线的施工设计人员,他们这几个月来几乎没有休息,许多人从5月开始就没回家吃过晚饭,大家每天都要忙到晚上十一二点。” 截至2012年8月30日,中华艺术宫原国家馆部分,即12层、10层、8层和地区馆南区(名家馆)已交付布展;地区馆北区(临展厅)和地下二层的典藏库也将于近期质量验收后交付布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项目已进入全面竣工收尾阶段。项目第一阶段(高中跨5至8层)已通过竣工验收,即将交付并开始布展工作。9月初进行项目第二阶段竣工验收,并计划在9月中旬全面完成项目竣工收尾工作,以及竣工验收和消防验收工作。 2012年9月14日,中华艺术宫的名家馆布置一新,包括吴冠中、谢稚柳、程十发等海派名家的作品已经挂上了展厅的墙上准备就绪。附近的轨交7号、8号线耀华路站1号、4号出口,也已增设“中华艺术宫”指路标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