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的京集团8814(中国有限公司)-BinG百科

行业动态
中国经济的底部谜题
日期:2012-07-17 17:33:40 作者:admin
那些预测在经历了2012年糟糕的二季度后中国经济将触底反弹的经济学家们现在可能更加困惑了。
7月5日晚间,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2012年7月6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这次意外降息似乎预示着经济硬着陆的风险渐行渐近。
即使这样,经济学家们多数还都认为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当然,中国政府也正在用各种方式防止这一风险成真,在过去半年时间里,一些陆续出台维持经济稳定的政策已经显示了政府所做的努力。
事实上,本次降息与上次降息相隔时间不过月余,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两次降息,是对目前中国经济形势以及政策取舍最好的一个诠释。
而对于未来的政策调整,在部分经济学家们看来,政府目前“弹药充足”,货币政策已经启动,此时要做的就是进一步观察已有政策的效果,政策不宜做大幅度调整。
硬着陆风险
在距离二季度经济数据公布的前一周,央行又再次意外宣布降息,决定自2012年7月6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31个百分点。让人感到意外是因为此前市场更多的将这次政策调整方向放在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上。
“央行超过市场预期降息说明6月的经济指标仍然太弱,己经采取的措施力度不够,降息进一步强化稳增长措施。”法国巴黎证券(亚洲)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学家陈兴动表示。同时他预计更多的保增长措施还会再来。此外,这次降息也为即将公布的6月份的CPI数据传递出明确的信号,同时也为新的适度放松政策出台提供了空间。
一直在多个场合疾呼要加快货币政策调整力度的发改委宏观研究所副所长陈东琪也评价说,“央行近期的降息正合时宜,这一步走得很好。”此前他认为目前中国经济滑坡的风险正在加大,如果政策不及时,降至7%是有可能的。
目前市场一致认为,尽管降息幅度有限,但这传递出一个重要的政策信号:中国政府正在不惜代价防止中国经济在当前的特殊时期内出现“硬着陆”。
尽管此前一直有迹象表明,中国政府对于此轮经济下滑的容忍度正在提高,不过随着近期经济的数次超预期下跌,问题又再次响起,政府容忍度的“底”到底在哪儿?经济增长到底要“稳”在多少?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学家祝宝良表示,此时关键要看两个因素,一个是就业,一个是物价。
“从就业看,当前的就业形势基本稳定,没有出现2008年底农民工大范围失业的局面,个别地方仍存在招工难和工资较快上涨的现象,经济增速总体上在合理区间内运行。”他说,“而从物价看,居民消费价格中除食品外的商品物价涨幅在1.2%左右,工业品出厂价格连续三个月负增长,说明工业部门总体上产能过剩,工业增长速度已略低于潜在增长速度,实际经济在潜在水平的下沿范围内运行,适度刺激经济是必要的。”
“所以总体来看,8%的经济增速比较合适,能兼顾就业和物价,也与今年7.5%的增长目标基本一致。”他表示。
近期,主要机构已经纷纷调低了对GDP的预测值,二季度当季同比大多落在7.5%上下。摩根大通甚至将全年GDP增长率下调至7.7%。同样悲观的还有中金公司,该机构在最近的研报中称,中国经济增速环比见底的时间点可能推后,二季度GDP同比增速可能进一步下降至7.8%。
对于此次降息的效果,目前市场人士认为对于挽救中国经济的效果还是有限。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说,央行此次降息,其主要目的是希望通过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来提升企业的投资意愿,改变对未来的预期,推动经济增长。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2年1-5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数据。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8434亿元,同比下降2.4%。5月当月实现利润3909亿元,同比下降5.3%。
而其中,财务成本压力的不断上涨成为影响企业利润表现的主要原因之一,以国有企业为例,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1-5月份国有企业财务费用同比增长比例竟高达35.9%。
“此次存贷款利率下调有些不对称,贷款利率下降得稍微大些,相应缩小银行的息差,银行的息差收缩得多大,还是要看银行经营行为以及克服结构的调整。但总的来说,银行息差的收窄在未来也是一个大趋势。这样对实体经济是有好处的。”连平说。
更多经济学家认为目前中国经济面临最大问题是内、外需求不足。
瑞银集团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汪涛强调,降息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有限,因为信贷不旺更主要的是由于需求较差。
最新的数据也显示6月份新订单指数下降至49.2%,连续2个月低于荣枯线,显示总需求下滑加快。
另外一个可以印证需求不旺的场景是此时的港口,如果这段时间去港口看一看,更会发现中国经济现在已经被高库存压得“换”不过气来。从铁矿石到煤炭、到棉花,中国港口正在变成一个前所未有的“大仓库”。
不可否认,库存调整已经成为影响当前经济波动的主要因素,库存变化反映着市场需求预期和企业生产状况,也反映了宏观经济景气的变化。“即便保守估计,重工业去库存过程最晚也会在下半年终结。”西南证券研究与发展中心总监许维鸿给出预测,同时他表示,中国经济的复苏未必像美国一样以房地产去库存结束为信号,而是会以重工业企业去库存结束为起点。
分享
一键拨号 一键导航